父母最大的心願,莫過於孩子聽話、懂事、孝順。
最重要的,還是「孝順」二字。無數父母吃了大半輩子的苦,只為了養大孩子,期望長大後的孩子可以「反哺」父母。
從古至今,為什麼無數人都在維繫「孝道」文化?因為一般人沒有什麼養老的保障,就只能透過養孩子,來「防老」。
農業社會如此,工業化、資訊化的社會也是如此。孩子是否孝順父母,決定了父母的晚年,是否安穩、美滿。
特別是在今時今日,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愈發淡薄,孝道文化也被無數單身的年輕人拋棄。這就注定,養兒未必能防老,大機率是「養老防兒」。
子女是否孝順父母,不必聽他們說什麼,看這4個舉動就清楚了。
一、父母生病,子女是否陪伴在父母的身邊。
楊綛先生說過,唯有身處卑微的人,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。
年輕的時候,沒錢最卑微;中年的時候,沒家最卑微;晚年的時候,缺乏健康的身體最卑微。越是貧窮、生病,越會看清楚世道人心的真相。
就算是父母和子女的關係,也是如此。父母沒有生病,孩子有可能孝順父母,因為父母既不用孩子出錢,也不用孩子出力,沒觸及孩子的利益。
隨著父母生病,孩子就有可能不孝順父母了,因為生病的父母需要孩子既出錢,也出力,牽涉到孩子的利益。
在利益面前,孩子如何選擇,反映了他們是否孝順父母。選擇照顧生病的父母,表示他們還有孝心。反之,就表示他們毫無親情。
久病床前,大機率會無孝子。並非所有的孩子,都有時間和金錢去照顧父母。
二、遇到問題,子女是否會對父母保持耐心。
網路上有一個段子:孩子還小,父母會耐心教他們讀書、寫字。等孩子長大,父母年邁,孩子對父母反而沒有任何的耐心。
年邁的父母不懂得用智慧型手機,就去請教孩子,孩子就顯得不耐煩,認為這麼簡單還用教,就對父母沒有什麼好態度。
年邁的父母不懂得用電子支付,就去請教孩子,孩子就顯得毫無耐心,認為父母落伍了,就該被淘汰,讓父母感覺到心寒。
「耐心」二字,正好反映了孩子對父母的態度。父母對孩子有耐心,不代表孩子也會對父母有耐心。
人性有一個特點,只會對比自己年幼的人有耐心,而對比自己年長的人毫無耐心。這就注定,父母對孩子的好,很難回饋到父母的身上。
每一代的人類都是如此,辛苦大半生,換來的,不過是後人的輕視和反感罷了。
三、涉及家產,子女是否希望父母快點離開。
金錢利益,既是天使,也是惡魔。天使的一面在於,金錢利益可以讓人衣食無憂,生活安穩。惡魔的一面在於,金錢利益有可能扭曲人性。
古時候,皇家的太子、皇子、王子,都希望老皇帝快點死。目的只有一個,老皇帝死了,他們才有機會成為新皇帝。
在一些大家族中,也是如此。子女、兒孫等後輩,都希望當家的家主快點離開,好讓他們繼承家產,不用再受到老一輩的束縛。
都是血緣至親,為什麼會為了錢財而做到如此地步?在無數人眼中,金錢利益才是最實在的,而親情關係都是虛無虛的。
在今時今日,也有類似的情況。孩子為了讓年邁的父母早點離開,就不讓他們去醫院,或不給他們東西吃,甚至拔了他們的氧氣管……
人到晚年,不要拿金錢利益去考驗人性。人性,始終是經不起考驗的。
四、父母犯錯,子女是否懂得規勸父母改正。
對待父母的態度,分為孝順和不孝。而孝順,又有大孝和愚孝的說法。
所謂的愚孝,指的是,父母說什麼,孩子就做什麼,絲毫沒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,就算父母說的是錯的,孩子也照做,導致「上樑不正下樑歪」。
真正的大孝,指的是,孩子要有端正的三觀和主見,孝順父母的同時,也要及時勸誡父母,幫助父母改正不足。讓父母得以三省吾身,才是孩子最大的孝順。
其實很好理解。在古時候,人們都強調“忠君”,大臣要忠於皇上。但如果皇上一意孤行,大臣不勸誡,還放任皇上一錯再錯,這就是所謂的「助紂為虐」。
道理是一樣的,孩子不規勸父母,讓父母一錯再錯,就是在“助紂為虐”,這不是孝順,而是毀了家庭的大不孝。
長輩雖然有一定的經驗,但也有犯錯的時候。你規勸我,我規勸你,大家都相互包容,相互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,家庭才會更和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