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生人口變多,賣母嬰用品的就賺得多,而女性成長,與之相關的企業利潤獲得的利潤更高。女裝業就是如此,尤其是在現如今電商盛行的年代,整個產業呈現「蓬勃發展」的勢頭。
但即便整體環境如此良好,還是有些品牌正在逐漸衰落,其中女鞋品牌也是如此。例如退市的百麗國際,破產的富貴鳥,以及最知名的「女鞋之王」達芙妮,現如今也徹底退出了實體店業務。
開創5年就上市,門市接近7000家
達芙妮的創辦人是來自台灣的陳賢民和張文儀,兩人在1980年就開始了自主創業。和許多品牌的新創之路相同,最開始他們做的是鞋類代工,還把公司直接建在香港了。不到10年的時間,1990年,達芙妮就「誕生」了,在莆田也擁有了自己的工廠。
從批發到零售,達芙妮逐漸在大陸找到了自己的品牌定位,而由於產品的時尚,達芙妮很快受到了市場的“歡迎”,不到5年,其母公司永恩集團就在香港成功上市。
慢慢地,達芙妮的發展也越來越好,更請來了著名女子天團SHE以及歌星劉若英代言,這讓達芙妮做到了家喻戶曉,巔峰時期,其公司市值達到了190億港元,門店數量接近7000家。
可是,2012年過後,達芙妮的“高光時刻”就慢慢“淡化”,整個公司走起了“下坡路”。
“錯過”了電商“快車”
其實早在2010年時,電商就已經興起很長一段時間了,在此之前,許多企業都看到了這一點,開始將業務從實體店「傾斜」至線上購物平台。現在看來,能意識到電商趨勢的企業,如今都很好地「存活」下來了。
反而是太過注重線下的一些品牌,像美特斯邦威,最後也慢慢開始「衰敗」。達芙妮正是如此,在其公司的“策略”中,銷售一直都是“重中之重”,至於產品的品質與創新,佔比很少。
同樣的,線下實體店也是公司最重視的,也正是因此,令達芙妮「錯過」了電商的「快車」。等到其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,卻「為時已晚」了。在許多企業都已經建立起線上「產業鏈」的時候,達芙妮才意識到應該將業務轉移至線上了。
可惜,由於達芙妮的“電商起步”過晚,很快就被其他“成熟”的企業“打敗”,到2015年時,達芙妮出現了虧損。
達芙妮“名存實亡”,又要走“貼牌之路”
當年,時任達芙妮總裁的是創辦人陳賢民的親外甥陳英傑,音樂人出身的他沒有管理企業的經驗,但是似乎卻對娛樂「造勢」十分感興趣,面對達芙妮的虧損,其竟然拿出錢創辦時尚雜誌,也投資娛樂節目。
這些動作並不能讓達芙妮扭虧轉盈,於是陳英傑的「控制權」被撤下,由創始人之一的張文儀之子張智凱「接班」。其上任以後,可以說讓達芙妮開始進行“變革”,除了更換LOGO以外,品牌的定位也被其改造成“輕奢風”。
但是,多年經營下來「混亂」的達芙妮早已經不起「折騰」了,原來由於銷量下降導致的庫存過多問題此刻也「凸顯」出來,要想「甩賣」就無法更新產品,更會導致銷量下降,如此陷入了「死循環」。
到了2021年,達芙妮似乎已經“名存實亡”,不僅關閉了全部的線下實體店,還將走向“貼牌之路”,說起來,其和拉夏貝爾、美特斯邦威的“衰敗之路「都有許多共同點,庫存過多,線上業務過弱等等。
截至2021年4月30日,達芙妮的市值僅剩3.12億港元,根據其巔峰時期減少了超過180億港元,曾經的一代「鞋王」就此「隕落」。未來,達芙妮能否“創造奇蹟”,再度翻身,我們就不得而知了,但是讓我們繼續期待吧。
大家有買過達芙妮的產品嗎?歡迎留言討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