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趙擦屁股時發現紙上的血,以為又是痔瘡犯了。這半年大便總帶著黏液,排便也愈發不規律,而且半夜總鬧肚子,但他都歸咎於「吃壞了東西」。
老婆催了三次去醫院,他總擺擺手:「腸胃炎,買點黃連素就行。」但隨著便血次數增多,老趙是真有點慌了。在妻子的陪同下,他做了五十多年來的第一次腸鏡。
然而腸鏡做到一半就卡住了,顯示屏裡堵著多個腫塊。
醫生摘下手套嘆氣:「早該來的…」
看著報告單上「結腸癌中晚期」的幾字,老趙癱在候診椅上,想起這半年來的症狀後悔不已,原來這都是腸子發出的求救信號!
一、腸癌來臨前不痛不癢?4個症狀易被忽視
腸癌是全球範圍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據世衛組織2024發布的數據顯示,
結直腸癌發病率已經攀升到全球第二位,目前青年腸癌的占比達到了12.5%,其中不乏有20~30歲的年輕患者;城市地區的人群患病率是農村地區的1.5倍,這與不良的飲食習慣、生活習慣離不開關係。
數據顯示,我國每5分鐘就有1人死於腸癌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致死率,是因為很多人忽略了腸癌的早期症狀。其實腸癌在癌症中的有名的「傻子癌」,早期的症狀相對明顯,如果在早期發現的話,5年內的生存率高到90~95%。
但很多人會誤將腸癌早期的症狀認成其他的良性疾病,以至於延誤最佳的治療時機,當身體出現這幾個症狀時,一定要及時就醫。
1、腹痛有包塊
大部分腸癌患者可在腹部摸到包塊,這是腫瘤與周邊的網膜、組織黏連形成的腫塊,質地多堅硬且大小不規則。
2、排便習慣改變
過去排便一直有規律的人群,突然無緣由腹瀉或與便秘交替出現、一日排便多次,
很可能是腫瘤導致腸腔狹窄所致。
3、大便性狀改變
排出的糞便突然變細窄、上方有凹槽,排便的時候還有裡急後重感,都需要引起重視。
4、便血次數增多
腸道內存在腫瘤時,在糞便通過的時候可能會因為摩擦而導致破潰、出血,出血的量與腫瘤的位置息息相關。如果腫瘤位於直腸內的話,多會排出暗紅色的粘液血便,如果處於肛門較近的位置,則容易有鮮血便出現。
二、經常放屁是腸癌的征兆嗎?
放屁是每個人都有的生理現象,正常人每日會放屁10~20次,次數會受到飲食和消化係統健康的影響。但有人說,放屁和腸癌之間存在關係,這是不是真的呢?
其實,放屁多和腸癌之間不能畫上等號,目前沒有明確的研究證實。
但不可否認,的確有些腸癌患者會有放屁次數增多的表現。當腸道內的病灶刺激胃腸道蠕動速度加快、導致消化功能紊亂時,則容易讓放屁的次數異常增加。
尤其是經常放著兩種屁,一定要及時警惕就醫。
1、臭雞蛋味的屁
這種味道的屁反應了蛋白質代謝最終階段的腐敗氣息,多是提示腸道存在異常。
2、魚腥味的屁
魚腥味的屁多是在提示消化道出血,當血液在腸道內積聚並被胃酸、腸道細菌分解時,會讓排出的糞便呈柏油狀,放屁則有腥臭味。
三、腸癌發現即晚期,1個方法就能避免
很多腸癌患者一經發現就是中晚期,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機。其實想要早期發現腸癌,僅需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即可,通過檢查可判斷直腸、結腸以及回腸末端的健康情況。
但腸鏡篩查的普及程度不高,很多人對此十分抗拒不愿意進行,導致息肉無法被及時檢出演變成了腸癌。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曾公開發表講話稱,僅需要做一次高品質的常見檢查,即可管5~10年不患腸癌。
且腸鏡檢查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麼可怕,做普通腸鏡時在導管進入時可能會有輕微的腹部不適、腹痛,但只需要放輕松都在可耐受的範圍內。如果實在不耐痛的話,可以選擇無痛腸鏡,睡一覺醒來就結束了。
建議家族內有相關腸癌病史的人、年齡>50歲、有息肉/腸炎病史、長期飲食不健康的人群,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,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和肛門指檢。在發現有腸息肉時,要及時進行切除。
腸癌是十分常見的癌症之一,但這個癌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,僅需要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即可。建議中老年人,盡早將腸鏡檢查提上日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