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家孩子多大,如今分房睡了嗎?如果沒分房,孩子是誰一起睡?
都說判斷一個家庭是否幸福,可以從全家人外出同行的互動中可以看出,或者從每個家庭成員的神態中看出,但其實,從孩子跟誰睡也能看出。
相信不少家庭是這樣的睡眠方式:
生了娃之後,寶媽因為怕娃半夜鬧,吵著了第二天要上班的爸爸,於是孩子跟媽媽睡一個屋,爸爸則到次臥睡。這樣一睡就是好多年,直到孩子分房睡。
而孩子分房睡的時間也有早有晚,有的三四歲就分房睡了,有的到了七八歲還沒分房,因為孩子太黏人,父母決定到孩子十來歲再分房。
其實,如果孩子長期跟媽媽睡一間房,爸爸睡在另一間房, 這麼做的家庭要警醒了。因為這表示家庭關係有了錯位。
孩子佔據爸爸的床位,暗示家庭關係錯位
心理學家認為,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的基礎,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係,跟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相比,等於花盆裡的土壤和植物的關係。
不管你有沒有養過花,我相信你都明白,只有花盆裡的土壤夠好,植物才能茁壯成長。
也就是說,只有夫妻關係經營得好了,才能培養出健康的親子關係。
但目前很多家庭會出現這樣的狀況:媽媽和孩子太親密,阻礙了孩子和爸爸的關係。
一個很明顯的表現就是:本來應該是夫妻同住一間房,孩子睡在另一間房,結果卻是孩子和媽媽長期睡在一間房,爸爸則到對面或隔壁的臥室裡睡。
當然,這種情況的起因可能是這樣的:爸爸工作忙、上班時間長,回到家管娃的時間少
但不管屬於什麼樣的原因,只要有這樣的事實,就說明,孩子佔了本該屬於爸爸的床位,暗示著孩子取代爸爸,成了媽媽最親密的人。也就是說,親子關係在一個家庭中佔了主位,地位遠高於夫妻關係。
這樣的夫妻,會把孩子放在家裡的第一位,處處寵著他讓他。孩子被寵溺過度,不利於培養責任感。
同時,與孩子關係更親密的媽媽,會把孩子而不是老公當成自己的情感寄託,爸爸在家庭中處於邊緣化的地位。這樣不利於爸爸發揮自己的男性力量去影響孩子,也不利於孩子性別意識的成長。
教養孩子的過程,是父母與孩子逐漸分離的過程。但如果孩子與媽媽一直睡在一個房間,關係過於緊密,則不利於母子分離。這樣的孩子長大後,心理上依然十分依賴媽媽,成家後媽媽侵入新生家庭的可能性變大。婆媳矛盾會影響新生家庭的穩定。
為了讓夫妻感情培養騰出空間,也為了孩子自身獨立性的成長,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分房睡。
有條件的家庭,要及時給孩子分房睡
孩子什麼時候分房睡最適合呢?最好在三歲左右。
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這個年紀太小,過早分房會影響安全感,其實,安全感不是靠不分房來實現的,而是父母在平時照顧孩子過程中,對孩子是否及時回應、有沒有保持情緒穩定來決定的。
因此,在給孩子建立充分安全感的前提下,父母可以溫和地、循序漸進地給孩子分房睡。之後你會發現,孩子的接受度遠比你想像的還要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