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親離世「鄰居包5萬白包」!3年後鄰居家母親離世,我本想回禮5萬,卻被母親阻止「包2500就好」…鄰居收到了卻鬆了一口氣 # 人情世故大有學問

周末,陳葉(化名)匆匆坐上回老家的高鐵,要去參加鄰居哥哥家的喪事。

這位哥哥叫朱曉峰(化名),比陳葉只大2歲,兩家人雖然來往不多,感情卻非常好。

回家後,陳葉二話不說,就跟著幾個鄰居去給朱曉峰幫忙。朱曉峰的母親是因病去世的,多年前,他母親就因病住院治療過,花費了不少錢。

這一次,聽說是在醫院治療了足足1年,期間沒少受苦,所以朱曉峰很難過。

到了朱家後,朱曉峰看見陳葉來了,立即站起來,兩人握了握手,陳葉拍拍他的肩膀,說了幾句安慰的話。

當晚,陳葉就和朱家的幾個親戚一起守夜,熬了一晚上,一大早又幫忙打掃衛生、迎接前來弔唁的人。

忙碌了一整天後,陳葉才回家休息。

趁著休息時間,他向母親詢問隨禮的事:「媽,三年前我爸去世,曉峰哥給我5萬呢,這回我們怎麼說?是不是也得回5萬?」

母親卻說:「算了,就按鄉禮的規矩,隨2500。這樣下去,什麼時候是個頭啊!」

聽母親這麼說,陳葉並不感到意外。

兩家人做鄰居已經有十幾年了,陳葉和朱曉峰上的也是同一個中學,但是因為差幾歲,所以在學校也不經常來往。

後來陳葉去外地讀大學,大三那年的秋天,他聽母親說朱曉峰的母親生病,他父親到處籌錢付治療費,還要去外地打工,好像特別困難的樣子。

當時陳葉讀書,沒有什麼收入,幫不上忙。

父母說想借給朱家5萬,問問陳葉怎麼看這事。

陳葉覺得這筆錢不多,父母有一片善心,去幫個忙也挺好的,就贊成了。

於是第二天父親就去鄰居家,送上了這5萬元。因為兩家人比較熟悉,父親也沒讓朱家寫借據。朱家人感恩戴德,承諾說儘快還錢。

話雖如此,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,朱曉峰的母親病情時好時壞,他和他父親賺的錢,基本上都花在了母親身上。

2年後,朱曉峰才還給陳家5萬,還要多給5千的利息。

陳葉的父親覺得,朱家經濟這麼困難,就不要給利息了,推脫再三沒有收。

又是2年過去,朱曉峰創業成功,他帶著母親去一線城市治病,病情穩定下來,他們一家人這才算是好起來了。

父子倆除了感激他們的親戚幫助之外,還對陳家父母非常感激。

畢竟彼此沒有血緣關係,陳家人借給他們錢,還不催,這讓他們感到非常溫暖。

後來每次陳家有什麼大事,朱家都要隨很多禮金。但是陳葉的父親不肯用這些錢,覺得當初只是舉手之勞,又不是拿幾十萬救了人家的命,哪裡值得人家回饋這麼多?

所以父母把朱家給的禮金都收起來了,等朱家辦大事的時候,全部給朱家當禮金。

兩家人就這麼隨來隨去地,其實這5萬多塊,兩家人都沒有留下。

直到3年前,陳葉的父親去世了,朱家又把那5萬的隨禮「還」了回來。而3年後的現在,朱曉峰的母親還是因為當年的那個病而去世,陳葉的母親也累了,不想再折騰,決定讓這份人情就終止在這裡。

畢竟人情世故這些事,成天惦記著,也非常熬人。

原本兩家人對彼此感情很好,但是經過這些年折騰,也總感覺像是在完成任務一樣。

如果讓這份人情繼續糾纏下去,讓子女還要惦記著這點事,難免會引發糾紛,讓好事變成壞事就劃不來了。

陳葉對此也很贊同,畢竟當初是自家幫了朱家,本來就不欠他們什麼,客氣過頭了也累。

隨禮時,陳葉給了2500,沒有再提那5萬塊的事。

而朱曉峰也沒有糾結,看他給了2500,反而像是鬆了一口氣。看來父母輩的人情,對於小輩來說確實是一種壓力。

父母長輩一般對人情看得都比較重,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,能力有限,如果彼此合得來,能夠互相幫助,就是一份難得的緣分。

所以,他們在交往的時候難免會過於客氣,過分謙讓,也會讓這份人情變得複雜起來。

接受報答,也是一種善良

對於接受過幫助的人來說,自己有能力回饋恩人,是一件很高興的事。

如果有恩於自己的人不願接受這份回饋,總是推辭,其實是挺讓人難受的。

但是人們骨子裡的低調謙遜,讓一些好心人總覺得拿到別人給的好處受之有愧,哪怕明明是自己先幫助了人家,也不好意思拿好處。

這樣的人很可愛,也能讓身邊的人感到溫暖。

但是大方接受他人的回饋,其實更能讓別人感到幸福,也是對別人感情的一種尊重。

再者,別人可能也不想有過多的糾纏,覺得回報一下恩人,這件事就算結束了,自己心裡也放下了一樁大事。

結果恩人不僅不接受,反而太過於體諒自己,又把這些錢回饋回來,這就好像把人逼到了道德高地上下不來了一樣,以後必須得回饋恩人更好的,不然沒面子。

人情來往,不宜太複雜人情帳必須要有一個結果,不能一直互相往來下去。

就比如在大事上隨禮這件事,一般都是幾千,不宜太多。兩家人互相幫助的,就按照約定還錢,最好不要利用其他的事情來還這筆人情債。

一般來說,各項人情債應該分開來算清楚,一碼歸一碼,不然混在一起就糾纏不清了。

萬一誰家子女出了個小氣愛佔便宜的,以前的好交情到了他手裡就變了味,反而容易惹禍。

父母老一輩的人情來往,一般到了子女這一代,也就差不多該結束了,同齡人之間可以因為父母輩關係好而成為朋友,但是最好不要把上一代的金錢來往摻和到下一代。

父母為子女考慮,可能會認為人情來往多一些,讓子女有人脈,是件好事,這種想法可以理解,但是不見得每一次都是好事。

萬一當初的「朋友義氣」最後變成斤斤計較,那就太難看了。

發表迴響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