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幸虧我今天沒加班,回來早,不然就要變成『孤兒』了」。病房裡,小高姑娘眼淚汪汪地看著躺在床上的父親說”。
小高平時都要加班到晚上九、十點回家,這天難得按時下班,進門就看見父親摀著胸口倒在客廳的地上,就趕緊打了急救電話送到醫院。
醫生檢查發現老高得的是急性心梗,緊急手術後,情況還算理想。詳細問診後,醫生認為老高的心梗除了年紀因素,很大部分和他飲食不健康,再加上缺乏運動有關。加上老高身材較胖,伴隨血脂高,才導致體內出現了血栓。
老高是單親爸爸。孩子小的時候,工作和孩子就是他的全部,自己吃飯只求飽腹。待小高大學畢業進入社會,工作也忙,老高常常一個人在家就隨便吃點。有時懶得做飯,在街口熟食店切點喜歡吃的豬頭肉和紅燒大腸之類的當下酒菜,看著電視自斟自飲到深夜。日積月累,血栓就這樣產生了。
人體內的血栓,就是發生心梗與腦梗的「元兇」。那麼,血栓從何而來,它是如何形成的呢?
一、血栓是如何形成的?有哪些危害?為什麼手腳能夠「預知」呢?
正常情況下,人體的血液內是存在有兩種互相牽制的物質的,即凝血物質和抗凝血物質。
凝血物質能夠使血小板集結成塊,來發揮一個止血的作用;抗凝血物質則有抗凝血與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。
平時,這兩者之間一直是動態平衡的狀態,所以也不容易形成血栓。而如果血管出現意外,又能起到止血作用,以此來保障人體的健康。但是,當血管受損時,或是血流緩慢、凝血因子發生病變等意外情況,就會造成凝血功能的亢進,出現易栓狀態。
以老年人為例,就是因為血管老化,血管壁受損,才更容易罹患動脈硬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疾病。血管內壁因老化而受損,使得凝血激酶急速“增援”,促進了凝血酶的形成,同時抗凝物質減少,形成了凝血物質“一家獨大”的局面,此時就容易誘發血栓形成了。
人體在易栓狀態下,就易誘發心臟梗塞、腦梗、下肢血管病變等疾病了。而血栓幾乎是沒有任何症狀和知覺的,一般位於動脈、靜脈、微血管等循環系統部位。
其中動脈血栓最常見,如高血脂、高血壓、高血糖、肥胖、遺傳因素、無序的生活型態等都是形成動脈血栓的高危險因子。而形成靜脈血栓的高危險因子有靜脈曲張、「三高」族群、感染導致、久站或久坐等。
根據研究資料顯示,80%的心臟和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血管中形成血栓引起的。因血栓性疾病導致的死亡,已經佔全球總死亡數的51%,甚至遠遠超過了腫瘤造成的死亡數。
像是下肢動脈血栓有發生壞疽的風險;冠狀動脈血栓可導致心臟梗塞;腎動脈血栓有可能導致尿毒症;腦動脈血栓則有可能誘發腦中風;眼底動脈血栓會增加失明的風險,等等。
之所以說手腳能夠「預知」血栓,那是因為肢體的活動,與大腦的控制聯繫得最為密切,需由大腦傳遞信號來「指揮」四肢作出動作。如果腦內出現了血栓,那麼四肢就會出現異常。那這樣的肢體“異常”,主要指哪些呢?
二、血栓來臨,手腳先知!出現這4個症狀要注意!
上文也有提到,血栓和手腳也有一定聯繫,當身體出現這4個症狀,小心血栓找上門:
1.手腳乏力
在過度勞累後,手腳乏力是正常現象。但如果在休息充足的情況下,頻繁出現手腳乏力的情況,就要引起當心了,這有可能是血栓的預警信號。這是因為血栓會妨礙四肢血液及其中營養物質的輸送,嚴重的還會出現步伐失衡、踩空撲跌的情況。
2、腿腳腫脹、發痛
如果腿部的一側出現突發性的腫脹和痛感,並且在行走時尤為明顯,那就要警惕是否為靜脈血栓在作怪。這是因為靜脈回流不暢,引起腿腳的靜脈淤血,進而壓迫到周圍組織,出現腿腳的腫脹發痛。
出現這種情況,需及時前往血管外科檢查就診。
3.手腳麻木
人體內一旦形成血栓,就會對四肢供血產生影響,使血液循環減緩,導致局部供血不足,引起手腳、舌頭麻木。這就好比睡覺時長時間壓住手腳,被壓的部位血流循環而發麻生痛是一個道理。
嚴重的麻木,也會導致中風或是腦梗。因此,當血栓引起的手腳麻木出現時,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,避免腦梗或心梗的發生。
4.間歇性跛行
深部靜脈血栓較常見的一種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。當血管被血栓堵住,導致下肢供血異常、肌肉缺乏血氧,行走不便的同時也常伴隨肌肉酸痛的症狀。
總之,當出現上述症狀時,千萬要引起注意。 「防治」血栓,防大於治!以下我們從防與治這兩個方面,來談談如何防止血栓的形成。
三、哪些是易「栓」人群?不同部位的血栓會導致不同的後果,所需的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要「對付」血栓,就先知道它的「巢穴」在哪裡。血栓最容易在心臟、腦部和肺部形成阻塞。
心臟血管栓塞,屬於動脈血栓。一旦心臟、腦血管堵,極易引發冠狀動脈心臟病;在腦血管發生的腦栓塞,同樣屬於心臟血管導致的栓塞,輕則致殘,嚴重的更可能威脅到生命,發生腦梗後需遵醫囑來進行抗凝血治療;肺栓塞則通常由靜脈血栓導致,如下肢深部靜脈血栓可能引發肺栓塞。
介紹了易「栓」部位,以下8類人則是易「栓」人群,尤其需要做好預防。一旦有疑似症狀出現,最好及時就醫:
·確診為冠狀動脈心臟病、頸動脈狹窄、心房顫動的患者;
·有「三高」等基礎疾病的病人;
·老年人、孕產婦及肥胖者;
·長期吸煙者;
·生活在高原的人群;
·缺乏運動、久坐不動,或需長時間搭乘交通工具者(如計程車、工地塔吊從業者);
·特定家族病史的族群(如某些遺傳性血液疾病等);
·因病、因傷而臥床,使用特定藥物或治療手段的族群。
所以對於易「栓」族群來說,該如何降低血栓的發生率呢?
四、如何預防血栓的形成?預防血栓,首先要注意飲食
。生活中切記不要吃得過鹹,飲食過鹹會引起血管壓力增加,使血管壁變脆、受損;不要吃得過油,如果高脂食物食用過多,一旦沉積於血管就可能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,誘發動脈粥狀硬化等;少飲酒,過多的酒精攝入,會令血小板聚集,影響血液流速,進而增加腦梗的發生率。
在生活方式上,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避免血栓的形成:
1.積極治療基礎疾病。
雖然說進入45歲以上,很多人會陸續出現如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血管炎、各種心臟疾病等,但隨著老化出現的慢性疾病一般都是可控制、可緩解的。
例如從控制飲食和情緒來調節,再結合藥物治療,一般都能獲得不錯的效果。如果能夠控制住這些基礎疾病,血栓出現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;
2、降低血液的黏度。
血栓出現的一大原因,就是血液的黏稠度高了。當黏稠度上升,血流就會降低,此時血液中的血小板等物質就會產生沉積和聚集,慢慢地一個「小栓子」就出現了。然後它也會繼續收集、擴大,等到它的體積無法通過較窄的血管時,就會導致堵塞。
因此,降低血液黏度顯得格外重要。具體可透過降低血脂、血糖和控制血小板聚集等幾個面向來實現。除了在生活和飲食中加以控制,如果情況較為嚴重,可以諮詢醫生來進行藥物治療。
3.不要久坐。
因為當久坐時下肢的血流循環就會變差,血液流速降低,就會使血液黏度上升,慢慢地催生出下肢靜脈血栓,可能引起腦栓塞或肺栓塞,具有很高的危險性。
因此,建議辦公室人員以及上了年紀特別是愛下棋久坐的人,平時一定要避免久坐。坐一會兒最好站起來走一走,促進血液循環。
四、總結
隨著現代化生活的便捷,同時帶來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,外食增多、無節制的高油高糖高鹹飲食,加上缺乏運動,不受重視的小小血栓最終會產生巨大的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