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陸地大物博,其山川名流眾多,在這個遼闊的疆土上有很多奇觀異象,令人嘆為觀止,今天要跟大家說的就是湖北省十堰市譚山鎮的一個「神秘」小山洞。
這個神秘小山洞常年「吐魚」上萬斤,也引來了專家前去。
那麼這個山洞究竟有何神秘之處呢?為何又會讓專家如此驚慌?這些魚真的可以吃嗎?
在食譜裡,雞鴨魚肉是家常便飯,它們似乎生來就是為人類裹腹之用,而這些家禽動物通常都是由人工飼養繁殖的,但在這個小村子裡卻出現了大量的自然野生魚類。
偶然發現的山洞
這些野生魚類的體位呈黑褐色,腹部呈白色,胸前還有一個微小的白色鱗片,它的身體則是扁長型的,下頜邊緣還有銳利的角質,就像鏟子一樣。
這種特殊的小魚最初是被村子裡前去玩耍的小孩發現的,他們誤入了這個神秘山洞,再進去之後,山洞內有圓形地坑,裡面的水很是平靜,而大家也發現了這個地坑裡有東西在蠕動,仔細一看竟然是許許多多的小魚。
這些孩童看了之後也異常興奮,因為他們除了外形比較奇特之外,更重要的是他們發現這些小魚們會自動從水中「吐」出來,流入山邊的小溪當中,而這一奇特景象也引來了其他小伙伴們前去觀望,時間長了之後這件事情就在村子裡傳開了。
大人們也知道了這個流魚洞的秘密,紛紛拿起魚簍,就這樣村民們爭先恐後的前去捕魚,然後吃不完的再拿去售賣。
因為這些魚並不不是地裡的韭菜,能割完一茬再長一茬,隨著社會的進步,也有媒體也聽聞了皮家村的事,專門前去做了一期采訪。
因為這些采訪也引來了專業人士的注意,前來破解皮家村百年的謎題,前往皮家村的工作人員是當地水產局的官愛信。
在此之前就聽說過皮家村有流魚的故事,一直以為是鄉野雜談,也沒放在心上,後來是上了新聞才引起了他的注意,為了確保這種魚只有流魚洞中存在,他也借著工作之餘進行了走訪調查,確認了皮家村相連的水道沒有相似的魚。
走訪的結果與縣志上存在的資料是完全相同的,他也就確定了皮家村的流魚是真實可靠的,而正在這個時候也引來了中科院研究所張春光的關注。
身為魚類專家聽聞此村子有這樣的魚類,也第一時間趕到了湖北,與官愛信一同進行考證,剛走進村子,就聞到了村子裡傳來的烤魚香,而這個村子裡的人似乎也習慣了有外人造訪,對于他們的問題也一一回答。
張春光從村民口中得知,這種魚沒有任何腥味,也不用收拾,做烤魚最為合適,但是他們仍然心存疑慮,認為是不是人工飼養的,所以他們就來到了流魚洞前去實地考察。
當來到之後,他們發現附近的環境跟巖石的結構,他斷定這就是自己曾經接觸過的物種,多鱗白甲魚,這種魚就喜歡水質清澈的環境,主要在神農架林區跟山區之類的地方,村子吃了幾百年的魚,終於有了名字,在場的人也是非常高興的,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另一個困擾的難題。
流魚洞的原理
這個魚為什麼會自己從洞裡流出來?而張春光也請來了自己的好友,來自十堰市國土地質工作的專家程教授,程教授也給村民們講解了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奇觀出現。
因為這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,因為水流的緣故,在山體內部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溶洞,而當地村民隨後也證實,小時候他們就在附近的山上玩,確實有些地方可以鑽出去,其他溶洞都沒有水流出去,但是唯獨這個流魚洞是常年水流不斷,而這個說法也驗證了張春光的想法,他向村民們解釋白甲魚對水溫有要求。
到了冬天隨著水溫的下降,他們就紛紛向暗河流去,到流魚洞裡面取暖,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,他們有陽光的照射,就會順著水從洞裡游出來,這就是皮家村百年來所見到的流魚現象。
流魚洞的謎題也已經被解開了,洞中魚兒的真實身份大家也都知道了,按理說也沒有什麼煩惱了,可是專家張春光卻有了煩惱,因為這些白甲魚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,而這幾年也正變得越來越稀有。
這個情況,也讓我專家感到心痛萬分,再這樣吃下去,恐怕這些白甲魚會越來越少,甚至會滅絕,更害怕村民會因此觸犯法律。
如果去勸導當地的村民去停止食用、捕撈白甲魚,但是另一方面人家祖祖輩輩幾百年都是這樣過來的,讓人家不吃或許也行不通,好在這個村子的村民通情達理,在得知白甲魚是大陸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之後也表示了理解,甚至還會在魚群密集涌出的清明時節專門派人去把守,以防止被偷偷捕撈。
看到村民們這樣的態度,張春光非常欣慰,畢竟破壞了人家的傳說,還不讓人捕撈,他就想要補償村民,隨後他們就想到旅游行業,加上村子周圍的景色不錯,可以用流魚洞這樣的景色來吸引游客,而村民們也喜出望外,之後皮家村的人都信守承諾,開始保護起了流魚洞,更是借助流魚洞成為了當地的一個知名旅游景點,每逢清明的時候都會有許多游客前往皮家村見證這神奇的流魚景觀。
結語
後來經過實驗多鱗白甲魚也已經能夠人工繁育,它也將會是很多山區養魚的最佳選擇之一,這也多虧了專家們的發現并保護了這種稀有的保護動物,從而研發的人工繁殖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