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
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,「拆遷」已經成為了眾多人心中共同的夙愿。
因為這樣不僅能搬到更加明亮的新房子裡,還能獲得一筆巨額的拆遷款。
有些人甚至在拆遷過程中一夜暴富,成為了名副其實的「拆二代」。
2007年,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,河南省鄭州市東史馬村也開啟了拆遷政策。
其中有一處老宅子竟能補助一億元的巨額拆遷款,不禁讓同村人羨慕不已。
然而老宅子的主人任金嶺,卻果斷地放棄了拆遷的機會,決定繼續在這裡生活下去,為此他也成為了河南「最牛」的釘子戶。
難道這個老宅子有什麼特別之處嗎?
當時專家到場勘查時說了一句話:這個宅子真的不敢拆了。
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?
2
其實這個老宅子,大眼看上去非常普通,甚至有些陳舊。
此時它已經成為了鋼筋水泥中的一座「孤島」,頗有些「不食人間煙火」之意。
在當地,這座宅子又被稱為「任家大院」,它之所以成為開發商眼中的「香餑餑」,也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東史馬村位置優越,北面就是規劃中的高速公路,東面緊鄰河南工業大學,可謂發展前景十分優越,而任家大院就是東史馬村的中心。
當時開發商都要把任家大院的門檻踏破了,從最初的500萬拆遷費一直上調到3000萬,可任金嶺老人的態度卻始終堅韌,說什麼也不搬走。
無奈之下,開發商直接開出了1億的價格。
誰知這直接惹怒了任金嶺,他聲調抬高、眉毛高挑,怒斥道: 「就算給我100億我也不搬」。
按理說「拆遷」就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,任金嶺的作為也讓同村人頗為不解。
把破舊的房子變成高樓大廈或者琳瑯滿目的大商場,不僅會讓市容市貌看起來更有魅力,人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富裕,難道這不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嗎?
後來有記者來到任家大院,任金嶺這才說出了心聲:
「我不是釘子戶,只是這座老宅子對我來說太重要了,如果沒有它,我們任家的根就斷了」。
對於這座陪伴了自己一輩子的老宅,任金嶺對它充滿了感情和責任。
在他的記憶中,任家大院一直都是如今的模樣,陳舊中帶著莊重,破損中帶著歲月的質樸。
它不僅僅是一個房子這麼簡單,它的存在的確有些不同。
3
任家老宅始建於1775年,第一位建造者是一位名叫任君選的祖先,他一直在籌劃著建造一座能容納全家人的大房子。
宅子設計精良、做工精細,每一處都是用心設計的,所以他這一輩子沒能將其竣工。
於是就傳到了官拜布政司的布政史,官位之高的任德潤手中。
再後來,這個房子歷經了四代,在長達60多年的建造下,於1838年正式完工,成為了當地頗有名望的官府門第。
其實一開始的時候,這座宅子占地面積約30多畝,草木繁盛、雕梁畫棟,一看就是大戶人家的氣派。
可是後來清王朝覆滅,舊.中.國.內部戰亂不斷,在歷史的洪流中,任家的榮光也逐漸褪去。
直到新.中.國.成立,任家大院也不再符合當時的價值觀,於是大宅子被陸續分配給其他的村民,到最後就只剩下了4畝地,2進院落,48個房間。
200多年來,任家人一直生活在這裡,經歷了風風雨雨,既有天災又有人禍。
對於任金嶺來說,這處老宅子既是家族的象征,也是見證任家興衰榮辱的地方。
任金嶺表示,爺爺去世之前就把宅子囑托給了父親,讓他一定守護好任家大院。
2007年父親去世,這個重任就交到了任金嶺的手中。
而此時的任金嶺也已白髮蒼蒼、年過七旬,每當想起父輩們臨終時的場景,他都忍不住哽咽一場。
據他所說,文革時期父親為了保護任家大院,把一些錫制茶具和文物都埋到了地底下,屋脊上的那些「五脊六獸」也被一一取了下來。
那些埋藏不了的石雕,則用泥巴糊上,盡量不那麼引人注目。
正是因為父親的存在,任家大院才沒在特殊的時期中遭到破壞。
如今,任金嶺為了保護好這個宅子,從未去過新房居住,哪怕這裡冬天冷、夏天熱,他也依然守在這4畝土地上。
老宅畢竟年數久了,有時候也會出現一些問題,任金嶺不放心工人師傅的修葺,於是親自學習木工之活,為老宅子修修補補、添磚加瓦。
在任家大院的橫梁上,還刻著一條簡短的家訓,它只有4個字:
「布德施恩」,任家的祖祖輩輩都是看著它長大的。
任金嶺曾說:「有1個億的確不愁吃喝,但錢都是靠自己掙來的,而不是靠祖上的房子去貪圖享樂」。
這麼看來,任金嶺放棄1個億的拆遷款也是有他的原因的,可他如果不搬走,一般開發商就會選擇強行拆除老宅,這該怎麼辦呢?
4
任金嶺決定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,把古宅保護起來,後來考古學家前來考察,結果任家大院讓他們嘖嘖稱奇。
他們驚奇地發現,雖然任家大院的大門在歲月的侵蝕下早已朱紅盡褪、紋路斑駁,但打開門的那一瞬間,眼前便是低調而精美的院落。
裡面的木雕、磚雕等都精妙絕倫,可以說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科研價值。
最惹人醒目的就是大門上掛著的黑底金字的牌匾,上面寫著「輔翼國政」4個字。
你可不要小瞧了這塊牌子,這可是清代道光帝所賜,只不過由於原牌匾已失傳,現在上面掛著的是任家後輩復刻出來的。
在它們的前方,就是兩座威武氣派的「石麒麟」,這便是達官貴人的象征,因為在那個時候,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門前放置石麒麟的。
除此之外,任家大院中還有一件來自清朝的蟒袍,名叫「八蟒五爪袍」,上面繡了八只蟒蛇,每只都活靈活現地伸出了五個爪子。
這件衣服金光閃閃,摸起來非常有質感,在歲月的打磨下依然保持著最初的凌厲,貴族氣派絲毫不見得減少。
就連一些生活的痕跡,在任家大院中也能清晰可見。比如囤糧食用的囤子、去糧食的斗和簸箕等。
總之在這些細節當中,我們能看出曾經的任家大院應該是門庭若市、兒孫滿堂的熱鬧景象。
考古學家一致認為,任家大院並不是普通的宅子,而是歷史的傳承,如果被拆了就會造成傳統文化的缺失,所以萬萬拆不得。
為此,2009年時,任家大院被列為了鄭州市市級保護單位。
任金嶺原以為任家大院從此得到了保護,可接二連三的問題才剛剛開始出現……
5
除了任家大院以外,周圍的老宅幾乎都在動工拆遷了。
在一片黃沙和鋼筋中,它有些顯得格格不入,外界的嘈雜和冗亂也與任家大院的寂靜和清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最為關鍵的是,由於施工的原因,老宅的電話線斷了,喝水也成了很大的問題。
於是任金嶺還特意在門前的不遠處鑿了一口井,無論施工的壓力讓他多麼無奈,他也從未後悔過。
只是自從工地開工之後,有些嘈雜人員總會悄悄地溜進任家大院裡,如果是來觀賞的倒也沒什麼,可他們每次離開後,宅子裡總都會缺失點東西。
這個問題難倒了任金嶺,為了防止情況進一步惡化,他在宅子裡鋪上了地板磚,還用玻璃罩住了木制雕花門窗,並在大門外寫上了 「非請勿進」的牌子。
這個辦法的確管用了一段時日,但沒過多久,任家大院依然有外來人員進入,重蹈覆轍的事情也在一遍一遍地上演。
任金嶺思來想去,決定從外面建一堵牆,這樣就能把任家大院和外界完全分隔開了。
可是任金嶺的全部積蓄幾乎都用在修整老宅上了,一家人的生活本就有些拮据,現在就靠女兒的面包店支撐度日了,又哪來的錢建一堵牆呢?
無奈之下,任金嶺向鄭州文物局提出了申請,想要把老宅改造成一座真正的博物館。
老兩口將家裡所有的文物,包括家具、瓷器、朝服等上千件物品提交了上去,他們想通過這些歷史的痕跡得到專業的保護,從而也能更好的進行文化的傳播和傳承。
2017年,鄭州文物局通過了任金嶺的申請,任家大院從此改為「鄭州天祥博物館」。
這處博物館在高樓大廈的包圍下,顯得既渺小又偉大,對任金嶺來說,他不僅完成了祖輩們的心愿,還將歷史文化傳承了下去,這就是一件「雙贏」之事。
「鄭州天祥博物館」分為兩個院落,其中一處廣為開放,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觀者,不收取任何費用,憑借身份證就能進入。
任金嶺也成了博物館的館長,他和妻子一起參與博物館的講解工作,這裡的一草一木,以及每一件文物都是他最為熟悉的「伙伴」。
他從未想著憑藉老宅子或這些文物去掙錢,而是免費進行傳統文化和文物的講解工作,這不禁令人為之動容。
有句話說得好:「莫讓文化遺產毀於拆古建新,尊重歷史是必須的」。
拆遷工作我們應該支持,但我們也要保護好來之不易的文化
對於任金嶺放棄1億拆遷款保護任家大宅的事情,你是怎麼看待的呢?